品牌定位背後沒說的事:品牌定位與倖存者偏差

今天早上看到我們班哥提了一個好問題,讓我感到非常興奮!有一定商業經驗的人都會說品牌定位的重要性,但更多失敗的品牌,難道是因為沒有做好定位而失敗嗎?甚至,我們也看到很多曾經成功的品牌,最終仍然走向失敗。這些品牌的敗因真的是因為定位不當嗎?

我們看到有些老企業、老品牌,似乎沒有什麼深謀遠慮,卻走了數十年,成為一代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品牌。難道他們真的有做定位嗎?還是掌握了更根本的東西?

我們可以先討論「倖存者偏差」。許多“目前”成功的品牌會說成功的關鍵在於定位,但其他失敗的品牌難道沒有做好嗎?例如,在益生菌市場,百家爭鳴,很多廠商都在同一個賽道爭取某種定位。有的贏了,有的輸了,這反映了在相同定位下,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。

有些品牌會嘗試找新賽道,用差異化去取得新機會。但在華人社會,同質化競爭下,馬上就有更多大廠小廠一窩蜂打進來。這時候,原先靠新定位贏得市場的品牌,也不見得能勝過後進者。這是輸在定位嗎?顯然不是。

幾年前,台糖蜆精擁有鮮明的定位,市佔率一度超過60%。但白蘭氏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成熟性,幾年來在通路、廣告和品牌力的加持下,市佔率此消彼長。台糖的定位做錯了嗎?白蘭氏的定位有不同嗎?並沒有。

再來看看博客來,他的定位不夠清楚嗎?買書電商的第一心佔率。是因為定位不好讓他業績下滑嗎?還是因為商業模式的競爭、曾經的公關危機、系統問題等挑戰?

再看看曾經的第一名鮮奶品牌林鳳營,廣告出色,品質優良,在當時消費者心中濃醇香的定位是一絕。但因為頂新油事件,現在已不再是第一。他的失敗,完全不是定位問題。

定位是好學問,但只是第一步

從許多案例中,我們發現定位確實是走向成功的關鍵之一,但只是關鍵之一。鼎泰豐享譽全球,最早期是賣油的,因緣際會轉行,生意越來越好。這說明,定位不是一層不變,優勢成長的定位才是關鍵。必要時,轉換商品都有可能。在市場中活下來並不斷累積信譽才是關鍵。

回顧諾基亞、柯達、宏達電、蘋果的例子,更能體會到這點。如果只在乎眼下的市占率,沒有洞察市場趨勢,你非常有可能今天贏了,明天倒下。也可能輸在開局,贏在後半局。

另外,如果定位是不敗聖經,就不會有輝達的出現。黃仁勳打的是「先相信後看見」的仗,而不是一般定位前先看清市場再投入。

定位,只是第一步

從很多品牌成長的過程中來看,我認為:

  1. 營運上有以終為始的視界,可以避免許多錯誤。
  2. 有足夠的信念。黃仁勳說的「認錯、堅持、撤退!」是走出你的世界的方法。

千萬別迷信一時的定位,就能贏得市場!很多時候的定位只是紙上談兵,能對市場反饋做出微調的定位才是能永續的。這是藝術與信念的領域,不容易做到。